中国人对一些颜色,似乎有着世世代代的执着与迷恋:
(资料图)
一种是汝窑“天青色等烟雨”之“青”,龙泉青瓷之“青”,则是另一种。
一抹梅子青,夺得千峰翠色来。
早在2000多年前,浙江龙泉人就在叙写造青的传奇:纯净的青色在窑火中生出无数变换,无论是层叠细腻的青釉色泽,还是深浅交错的冰裂纹理,总让人想起老庄那句: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元龙泉窑青瓷玉壶春瓶
泰顺县博物馆藏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各有其精妙之处,而哥窑指的正是龙泉青瓷窑。
龙泉青瓷之美,美在釉色的微妙多变,“梅子青”、“粉青”、“灰青”、“豆青”......不但有冷暖变幻,还因窑焰而浓淡各异,像不同季节里的天空、山川、湖水一样,充盈着流光溢彩的美学意境。
万物藏于一器,玄妙而灵动。
古画里的龙泉青瓷
走出国门,龙泉青瓷依然是“万人迷”。
在亚洲,日本是头号粉丝,如今日本留存的八件“国宝级”中国瓷器中,龙泉青瓷就占了3件。
蚂蝗绊/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整个欧洲,尤其是巴黎更是为之倾倒,找遍法语中所有华丽的辞藻,都找不出一个词能准确形容龙泉青瓷的美。
当时,法国流行一个爱情小说改编的舞台剧,男主是个英俊朴实的牧羊人,名为Céladon(雪拉同),常穿一件碧青色华丽衣衫。
浪漫的法国人竟神乎其神地将龙泉青瓷唤作“雪拉同”,自此响彻欧洲。
法国卢浮宫内的雪拉同
英国大英博物馆内的雪拉同
埃及出土的雪拉同碎片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只可惜,这颗中国瓷器史上璀璨的“明珠”,在明清时期便逐渐走向衰落,精于青瓷烧制技艺的人也所剩无几。
直到1958年,由8位专家组成的仿古小组,点燃了恢复龙泉青瓷的第一炉窑,失传已久的青瓷烧制技艺,才得以重现人间。
龙泉县城老照片
可以说,新中国文化发展的70多年,也是龙泉青瓷重生的70多年,这其中闪现着无数大师、泰斗和制瓷匠人的身影。
生于龙泉长于龙泉的郑原斌,就是其中一位。
一份深情,一种痴迷。
因为从小接触青瓷文化,郑原斌对龙泉青瓷仿佛有种与生俱来的热爱,不仅大半辈子都在与青瓷打交道,还和妻子一同成立了“御泥堂”。
他的痴迷,更是收获了“青瓷雕塑宗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董炳华的欣赏,并主动收他为徒,倾全力教授青瓷烧制技艺。
郑原斌与师傅董炳华大师
传承之路,往往都是充满荆棘的无人小道,一帆风顺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时为了烧制出满意的青瓷,郑原斌没日没夜的尝试,一次次推翻重来,因为对作品极致的追求,他的工作室早已堆满了小山似的“瑕疵品”......看似吹毛求疵,实为坚守匠心。
尽管这样的坚守,让他整整两年没有任何收入。
工作中的郑原斌老师
好在曙光总会降临,他的釉水铁胎被市场认可,越来越多的青瓷作品在大赛上崭露头角,他的名字也慢慢在内业传开。
就连师傅董炳华都忍不住称赞:“我这个徒弟啊,做青瓷确实好。”
有时,董炳华大师还会把他的作品当作礼物,送给远道而来的友人。
没有传承无续的苦恼,实在是龙泉青瓷之幸。
2009年,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成为了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入选世界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龙泉青瓷,再一次惊艳世界。
比起远远望上一眼,如今郑原斌老师要做的,是让龙泉青瓷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领略它“似玉非玉而胜于玉”的美。
“同行认可我的作品,但都觉得定价太低,可如果价钱低一点,能让龙泉的青瓷被看见......
那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值得的。”
郑原斌老师作品
正因为这份传承之心,我们才有机会为大家带来这几款匠心之作:从桃花红到梅子青、从铁骨美人到传世冰花......
皆为郑原斌老师手工亲制,严格挑选。
说实话,这些年我们也算“阅瓷无数”,但见到龙泉青瓷的那一刻,还是被震撼到了,那是一种用文字无法描述的美,只等你亲自体会。
作为非遗大师,平时郑老师的作品大多只在线下售卖;一些作品甚至要等上好几个月才能拿到手。
所以这次合作有多难得,我想不必再多言。
更最让人惊喜的是,针对这次挑选的8款“王牌”作品,郑老师做出了重磅让利,价钱低至168元。今天真的要把握住机会了!
作品数量有限,先抢先得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