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会被取代?新技术不久或将出现,比尔·盖茨曾大胆预测_快播报

2023-05-27 12:04:54 来源:百科密码

1989年,世界上第一部手机Dyna TAC上市发售,这个售价3995美元,重量2斤,这个充电10小时通话35分钟的“砖头”,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无线通信的商业化。

11年之后的1994年,IBM公司面世了一款有触控式屏幕、可以打电话、发传真搭载最原始APP的手机,预示着手机开始步入智能手机的时代。

在过去的十年中,智能手机为核心的智能终端产业快速发展,掀起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资料图片)

近年来,伴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共同发展,出现了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等新的应用终端,不断出现的新技术让我们会不由得想象手机会被替代掉吗?

2022年的时候,比尔·盖茨就预测能替代智能手机的技术很快就会出现,新的智能终端设备离我们有多远呢?

智能终端设备的未来

物联网——指的就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采集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的广泛连接,达到“万物联网”的效果。

在物联网的发展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设备,包括数据采集,也包括了终端控制。

在物联网中,智能控制终端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在现在的智能终端中,使用的最多的品种几乎都是非穿戴式设备,如手机、平板等。

非穿戴式设备局限性较强,最简单的就是容易丢失,交互性体验和生活方便不能兼容(如手机比较小,但是只能手指和眼睛在一块小小的屏幕上操作,要体验好的如电脑、平板电视等却体积较大)。

那有没有一种,体验又好又便捷的设备来替代手机呢?

在现在的设想中,可穿戴式设备是我们发展的下一步发展对象,如眼镜、入脑式的可穿戴设备。

在科幻电影《钢铁侠3》中,主角托尼斯·塔克就是用了“眼镜”式可穿戴设备。

多数可穿戴设备利用的是AR(增强现实)技术,如这类产品不需要显示屏,而是将信息直接投射到穿戴者眼中,让佩戴者通过眼睛看出去产生如下的效果。

早些年的时候,这个功能被应用于飞行员头盔当中的显示器当中,用于增强飞行员的战场感知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眼镜式的AR设备被设计出来贩售过,那就是——谷歌眼镜。

2014年的时候,谷歌推出了自己的一款可穿戴式智能终端设备,在设计当中,它将通过显示器显示的画面利用偏振光反射镜射入到穿戴者的眼中,宣传中的效果是这样的——

这款在十年前发售,售价为1500美元,十分具有科幻属性的眼镜,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获得了《时代》杂志2012年的最佳发明。

这款眼镜能够搭载不同的app,同时可以使用动作和语音控制:

如抬头30°就可以启动,能够拍摄、导航等,也能通过语音指令能够搜索结果,声音则通过骨传导模式进入人体,避免了周围的干扰。

最终,这款十分具有科幻感的眼镜还失败了,没有真正推广。

到现在为止,阻碍可穿戴式AR设备发展的几个重点都没有解决——

耗电量和发热问题,现在的小型化电池储量和其设备需要的消耗不成正比,同时存在缺少散热设备的问题,如谷歌眼镜使用一个小时就消耗了80%的电量,且伴随着严重的发热。硬件小型化问题,眼镜式能装载的硬件极少,现在的多数硬件无法兼顾小型化和多功能,如谷歌眼镜内存很小仅仅只有682MB,多数时候只能作为手机的辅助投影仪使用,且重量不低,在此之上几乎无法使用更多功能。显示问题,谷歌眼镜需要将眼睛稍微抬起才能看清屏幕,十分影响注意力的同时清晰度也非常的低,而现在直接将画面投射到视网膜技术十分不成熟。

如果要将画面十分清晰地投射到视网膜上,需要以微米级精准地绘制出人眼的屈光图(每个人的晶状体、玻璃体结构不同,在不同情况下眼睛的屈光能力不同),现有技术还无法达到。

当然在很多的技术设想中,可穿戴式设备的终极应用则是——直接接入神经系统,也就是“脑机接口”

通过直接接入大脑的内部环境,让大脑建立起与外部装置的通道,在科幻电影中也常常有这样的场面出现——

在动画电影《刀剑神域:序列之争》中,可穿戴式的AR设备就能够为人们提供极大的生活便利。

像谷歌眼镜之类的AR设备,有一个问题,其发送的信息是通过人体的接收器转换(如眼睛)之后转换为电信号进入大脑识别。

这个接收器就像一个“中间商”,每个人接受的原始信息都会被这个中间商偷偷“拿走”一部分,才输送到大脑,而且不同的中间商在不同的位置,如同时输送视觉信号和嗅觉信号就很困难。

既然都要被大脑接受,那我们能不能直接跳过眼睛、鼻子这些“中间商”,向大脑输送信号呢?

脑机接口就是通过让数据直接与脑部交流的方式,把视觉、嗅觉等信号直接转化为电信号,无损地输入到脑中,也能接受身体的肌肉、神经信号,避免普通穿戴式设备需要大量探测器捕捉身体不同区域信号的劣势。

脑机接口和普通的穿戴设备属于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可是到现在为止,脑机接口还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世界各国逐渐重视脑科学的研究,相继启动各自的脑科学科技规划,可现在为止人类对脑的研究程度,类似于刚学会走路的婴儿时期。

想向人的大脑输送复杂的信号,直接形成图像、声音等现在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甚至无法了解大脑中图像和声音编码是什么样的。

这个编码就像我们使用的“文字”,只有了解了大脑里使用何种“文字”表达的规律,才能输送,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甚至了解的手段都没有。

结语

手表等穿戴式的设备及VR(虚拟现实技术)作为移动智能终端存在时有较大的缺陷,如手表无法和人之间交互大量的信息,只能作为其他设备的辅助使用。

VR(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是“沉浸”,设计之初就是使用于强化特定场景的体验,与外界交互时效果不佳,容易“喧宾夺主”。

在未来的科技中,一定会出现可穿戴式的AR设备来替代手机,同时也会引发很大的伦理及安全问题,如脑机接口就需要接入大脑,也就意味着可以避开我们身体的第一道防线“感受器官”来强制获取我们脑海中的信息,或者强行插入某段我们不喜欢的信息在脑内,甚至直接破坏某个部位。

替代手机的物联网终端设备最终的发展路径必定是“接入大脑”,如果技术真的出现了,大家敢不敢用呢?

标签:

上一篇:前沿资讯!联想上新拯救者R9000P 2023游戏本 7945HX+4060首发8499元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