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粤博宣
视频、图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全胜 邓勃 王炯勋(除署名外)
4 月 20 日,由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 " 粤博 ")主办的 " 宝镜风华——馆藏铜镜展 " 在粤博三楼展厅一开展,展出馆藏铜镜及相关藏品 200 余件。透过这些藏品,观众跨越千年体验 " 镜里的千秋与乾坤 "。该展将展至 2023 年 8 月 20 日。
(资料图片)
梳理中国铜镜发展脉络铜镜是中国起源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青铜制品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直观展现了中国古代铜器铸造工艺的发展、人们审美趣味与习俗信仰的变化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因此,铜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
据介绍,粤博的铜镜藏量有 500 多件。" 本次展览是粤博有史以来展出铜镜最全面的一次专题展览,其中多件展品是首次展出。" 展览策展人、考古学博士、副研究馆员冯远介绍,本次展览的展品覆盖了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各类典型铜镜、明清时期的玻璃镜、日本的和镜。展品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史、中国文化的变迁史及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历程。
展览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 " 镜里千秋——中国铜镜发展史 " 分为 " 以铜为鉴 "" 战国铜镜 "" 奇诡鼎盛——汉代铜镜 "" 瑰丽多姿——唐镜的繁荣 "" 秀色纤纤——宋元铜镜 "" 返璞归真——明清铜镜 " 六个单元,按照时间线索梳理了中国铜镜的发展脉络,对各时期铜镜的造型、纹饰、题材、铭文内容的特点及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解说。而下篇 " 镜里乾坤——铜镜流变 " 分为 " 他山之镜——馆藏日本镜 "" 流光溢彩——玻璃镜传入 " 与 " 意蕴春秋——传统镜文化 " 三个单元。
体现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本次展览展出的各种铜镜及藏品,蕴藏着丰富的信息,令观众眼界大开。其中,展览首先展出的是一座战国时期的铜鉴——蟠虺纹双耳青铜鉴,体现出中国铜镜 " 由鉴到镜 " 的发展史;展览所展出的汉镜,其纹饰包含博局纹、山字纹、蟠虺纹等典型纹饰,上有 " 长宜子孙 "" 见日之光 " 等常见的汉代铜镜铭文,反映出汉代铜镜的艺术成就;展览还展出明清时期的梳妆盒、首饰、书画作品等各类相关文物,呈现出明清时期人们使用铜镜时的生活细节。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中有不少展品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其中,数面 " 瑞兽葡萄镜 " 显得十分特别,这是流行于盛唐时期的一种纹饰," 瑞兽 " 以狮子为原型,与其上的葡萄一样均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是欧亚文明交流的象征。而日本和镜最初在中国铜镜的影响下产生,后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重新销往中国。日本和镜形成与流传的历史是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绝佳体现。
【展品赏析】
一、蟠虺纹双耳青铜鉴(年代:战国)
说明:云浮出土。直口平沿,腹微鼓,平底加三个乳状短足,肩腹部饰细密的蟠虺纹,双耳,耳上有當,當上饰蟠虺纹组成兽面纹。说文中," 监可取明水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二、瑞兽葡萄镜(年代:唐)
说明:圆形。半球形钮,圆钮座,纹饰以高挺的孖环分为内外区。内区饰海马葡萄纹及一周直角齿纹,一周锐角齿纹。外区饰凤鸟海马葡萄纹及一周锐角齿纹,一周卷草纹。青铜质,胎体厚重。三、牛郎织女铜镜(年代:宋)
说明:圆钮,空中祥云弯月,镜面三分之二满布水纹,镜钮下方有一头牛伏卧在水边岩石上,昂首望天上的弯月。钮两侧水面站立一男一女,均着宽袖长衫,拱手于胸前,两人似隔着镜面的银河,在诉说相思。钮两侧各一人。下方一树一卧牛,抬头望月。右下角有 " □□□官 " 款, 是官府对铜镜监管的标记。宽缘。镜上的牛郎织女,是中国古老的爱情故事。四、薛晋侯造铭文铜方镜(年代:清)
说明:正方形,无钮,宽素缘。背有隶书铭文:方正而明万界无尘水天一色犀照群伦。印款:湖郡;薛晋侯造。薛晋侯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最后一批大量制造的产品。铸造它的 " 薛惠公老店 " 则是当时湖州私家造镜业中最有名的作坊,故宫博物院也有收藏其贡奉铜镜。五、" 高砂 " 铜镜【年代: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 年)】
说明:圆形。镜背饰松、竹、鹤,左侧铭文 " 藤原英政 ",中部浮雕二字 " 高砂 "。高砂是日本一古地名,位于今天的兵库县。传说该地有一老松树成了精后化为一对老公公老婆婆,常戏于树下,庆天伦之乐。后人以此内容编成一首《高砂曲》,于新人合卺之时必定歌唱。" 高砂镜 " 当是日本民俗中婚嫁时的礼品,铭以 " 高砂 ",寓含此典,以祝福新人。六、明仿唐月宫图铜镜(年代:明)
说明:桥形钮,纹饰为嫦娥桂兔图。桂树在正中,左边月兔捣药,右边嫦娥起舞,下方以卧蟾蜍。边缘高挺。月宫图多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为题材。其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构图活泼,格调幽雅,布局严谨。并且纹饰不再受内外区的束缚,为更好的表现画面主题留下了广阔的余地。(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力
校对 | 周勇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