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多态原理详解_环球焦点

2023-06-19 10:27:14 来源:CSDN-HiveIOE

引言

在我们的嵌入式C 开发中经常会面对这样的一类需求:因为对接的设备支持的协议不同,自身的设备需要兼容这些协议,因此需要业务支持不同的协议解析方式。


(相关资料图)

比如有的协议用 tlv 的数据格式,有的用 xml 的格式,有些又用 json 这样的格式,面对如此多差异化的需求,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将协议解析和逻辑实现做到一起,每种协议对应一套代码,这种实现方式简单,没有什么设计可言,就是撸代码。

但是每当对接一种新的协议就要从头开发,这种重复造轮子的方式非常初级,代码的可扩展性也非常差,有没有一种更高级一点的方法呢?

答案是有的,也就是我们本文要讲的嵌入式多态。

嵌入式多态原理

我们首先审视一下上面的需求,上述需求的特点是协议是有多种的数据承载格式(tlv/json/xml),需要针对不同的协议做解析,但是解析完成后的数据处理,也就是业务逻辑的部分却可以保持不变。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使用一种模型将这两者分离开来,将易变的协议解析部分单独作为一个模块,将不易变的业务逻辑作为一个模块。

协议解析模块主要负责生成数据,而业务逻辑模块就主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中间链接这两者的模型,我们暂且称之为数据分发模型,负责将协议解析出的数据传给业务逻辑部分。

这样一来协议解析模块就可以在自己内部做任何变化,可以对不同格式的协议进行解析,而这对于业务逻辑来说都是不感知的,代码的扩展性更佳。

要想达到这种良好的可扩展性,我们引入了一个负责数据分发的模型,这个模型要怎么实现呢?

我们看到协议解析其实是有多种实现方式,而业务逻辑可以看作只有一种实现方式,这就是一种多对一的方式。

在数据分发模型中,负责将多种协议解析方式收敛成一种,我们想一下C语言中哪种方式可以实现这种多对一的收敛呢?没错,就是函数指针。

这是指针的一种非常高级的应用,它可以将函数的框架抽象出来,用指针的方式进行定义,我们知道指针可以初始化指向不同的地址,那函数指针就可以被指向多个不同的函数。

当我们调用函数指针时,就可以动态地切换到不同的函数实现上。想一下,虽然协议解析的方式不同,但是最终业务逻辑需要的数据是固定的,因此完全可以将函数的参数搞成一样的结构。

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中,这种实现方式称之为多态,同一个接口(抽象级,没有具体实现)可以支持不同的具体实现。在我们嵌入式C开发中需要自己写这种多态的接口,但是也不难,笔者将一个模板写在了下一节中,读者可以参照这种写法,灵活修改。

嵌入式多态伪代码实现模板

定义数据分发的模型,抽象接口

1)伪代码

/*回调的函数钩子*/typedefint(*hook_func)(void*,int,void*);typedefstruct{/*初始化接口,定义诸如内存之类的问题*/void(*init)(void);/*注册服务对应的处理函数,如协议解析后的业务逻辑处理映射*/int(*register)(inttype,hook_funcfunc);/*将数据分发到对应的服务*/int(*distribute)(void*input,intlen,void*ret);}demo_param_s;

2)代码解析

在这个结构体中,我们定义了三个函数指针,分别是:

初始化接口,用来初始化内存之类,这个内存可以用来存储我们提供的服务类型和回调函数;

注册服务处理函数,主要用来建立服务类型和回调函数的映射,在我们的案例中主要将协议解析后,需要使用哪种业务逻辑处理,建立这样的一个模型;

数据分发服务,主要将协议解析后的数据作为参数,在服务映射表中找到对应的回调函数,然后进行回调。

如下图所示,可以非常详细的描述这个过程。

数据分发模型的初始化接口

1)伪代码

demo_param_s*g_demo_param=NULL;voiddemo_init(constdemo_param_s*param){g_demo_param=param;return;}

2)代码解析

上面的这部分代码非常简单,首先是定义了一个全局变量,这个全局编码是数据分发模型的类型,用来指向一个数据分发模型的具体实现,初始时,可以让这个全局变量指向空。

接下来,就是定义了一个初始化接口,这个接口是来初始化我们定义的这个全局变量的,你会看到这个全局变量指向了一个输入进来的参数,而这个参数就是数据分发模型中各个函数指针的具体实现函数,你将在下一节中看到。

每个函数指针的具体实现

1)伪代码

voidinit_impl(void);intregister_impl(inttype,hook_funcfunc);intdistribute_impl(void*input,intlen,void*ret);demo_param_sdemo_param={.init=init_impl,.register=register_impl,.distribute=distribute_impl};demo_init(&demo_param);

2)代码解析

这部分的伪代码主要是对3个函数指针实现,并进行初始化。

首先是三个具体的实现函数被声明和定义,第一个初始化函数,就是 malloc 出内存;第二个函数,建立服务和业务处理函数的映射关系;第三个函数,在需要某种服务时,通过查询第二个函数建立的映射表,回调具体的业务;

其次就是定义了一个数据分发模型的局部变量,然后初始化其中的每个函数指针;

最后调用我们在前面定义的数据分发初始化接口,将上面定义的局部变量的值传入,使其可以全局访问,在后面我们就可以直接用全局变量 g_demo_param 加上其中的参数的方式调用每个接口。

通过抽象接口调用注册和分发功能

1)伪代码

//分发for(i=0;i
//注册inttype=0;intlogic_func(void*input,intlen,void*ret);ret=g_demo_param.register(type,logic_func);

2)代码解析

上面就是我们的注册和分发的接口,其中注册的部分是在业务逻辑中实现的,分发的部分代码是在协议解析的部分实现的。

需要特别注意这个实现规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业务逻辑和协议解析的分离,协议解析只依赖我们的数据分发模型,业务逻辑也只依赖我们的数据分发模型,这两者之间互不依赖,可以独立的编译或者打包。

首先我们看注册,有类型和具体函数实现,我们可以使用 g_demo_param.register 去创建两者的映射关系,将其保存在内存中。

然后当我们解析完协议,就来到我们的分发部分,当我们的类型在内存映射表中有存储时,就可以使用g_demo_param.distribute 实现分发,调用我们的业务逻辑代码。

小结

随着嵌入式软件变得越来越复杂,架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市场上我们最多见的是对互联网这类架构的介绍,鲜有专门针对嵌入式软件的架构分析。本文通过一个案例浅谈了嵌入式多态的实现方式,目的是帮助读者在设计开发相关的场景时能够拿来借鉴,使自己的代码具有更好地扩展性。

审核编辑:汤梓红

标签:

上一篇:RISC-V vector intrinsic编程入门指南
下一篇:最后一页